而 Jayson 當然就係負責唱生日歌同切蛋糕啦。
上次 Jayson 生日用剩咗啲 Thomas 餐具,我地珍而重之咁攞出嚟用。而 Julie 食咗少少蛋糕之後,我就整啲蝦肉俾佢食。超開心!
Julie 雖然已經 6 歲女,但仲好似一個 BB 咁。希望佢身體健康,遲啲搬屋唔會唔適應啦!
~ Lindberg
要作果斷父母 教育專家籲家長
親子 C10 香港經濟日報 胡麗珊 2004-11-24
星級教育專家理盧幼慈指出,現今香港有很多皇帝仔女,因為父母的角色非常軟弱,造成孩童情緒智能每況愈下,家長要糾正錯誤思想,要大膽指正,並要實行訓練。父母們,由今天起,挺直你的腰板!
理盧幼慈是美國德州晨暉兒童治療中心的執行總監,她每年均會訪港,為教育機構主講家長課程。理太年屆57歲,說話妙語連珠,解答家長疑難更是一針見血。她所提出的個案,均很真實、很沉重;像她談及近年赴美升學孩童能力的不濟,他們不懂摺被、不懂摘水果,甚至不懂處理生活細節;又說有些父母面對少年子女在家中與友人進行不良行徑,竟然不敢出聲;有母親不准兒子玩電腦,兒子就以死相迫……種種荒謬情景,卻有帶領家長面對現實的無奈。
父母的錯誤思想
「今天,香港的小朋友愈來愈脆弱,因為20年來,香港的父母腰板從未挺直過,家長只顧無限滿足孩子的需要,容忍其不良態度,奢望他們將來會作出回報?我認為今日香港家長不只在供應,而是在供奉小孩。」
理太強調,父母錯誤思想之一,是以為付出單方面的愛心,孩子就會自動變好;不敢管教或逆孩子意念,怕孩子反感;其實,所有品格、能力,均要通過教導、訓練、透過內心的掙扎和抉擇來獲得。「目前部分到外國升學的那些所謂具備『成年人』能力、品格像孩子的學生,被父母誤以為已成熟,賦予自由,卻無視於他們能力的不濟。
「孩子在成年前,應具備獨立、自我照顧、人際、溝通、解困的能力。所謂自由,是一個倒三角形,要每次做到父母提出的條件,令父母信任,由信任換取而來,直至成年。要教好一個人,作父母應要夠膽問責;孩子若違規,更要奪取他的權利,申明你不滿的觀點。」理太笑語,嚴肅說出不滿,然後掉頭離開現場,往後家長對子女的 power 就會大些。
不作客氣解釋
她謂:「不說、不反應,只會造成:『阿媽容許我咁做,係 because I can!』這到底是誰的責任?所以,孩子可以隨時頂撞母親,因為她會容忍。久而久之,孩子毋須尊重家長,還談甚麼品德訓練,在美國,小學訓練 22 項美德中的首項,就是尊重。」
要教孩童品德,需要逐項教導。例如今日孩子替你預備飯桌上的餐具,家長可馬上說:「我欣賞你這樣做,很孝順!」又例如,今日女兒聽你一叫「沖涼」,能在 6 秒內回應並行動,你要馬上說:「係咯!這就叫服從,係美德。」父母要隨時捕捉、甚至製造機會,教小朋友各種品德的概念,更要親自示範,例如何謂尊敬、尊敬的姿態是怎樣的,以及尊敬長輩的理由。他做到了,家長應給他獎賞。
對待孩子違規,父母亦要果斷處理,不要姑息。她提到,香港父母在教導態度上,常用懇求字眼,以及常向子女客氣解釋,是反面教材。
「常常聽到家長一點權威也沒有:『阿仔,你幾時先肯聽話!唉呀!你激死我啦!你唔好再扭計啦,好唔好?』這樣,子女是不會明白你的信息。倒不如說清楚,『仔!我唔准你咁做,我唔滿意你這種態度,你這樣係唔尊重我。』孩子不肯洗手吃飯,不妨提出明確命令:『洗完手食飯!』毋須多次解釋洗手的好處,總之篤定重複那一句:『洗完手食飯!』」
建立家中制度
讓孩子明白你的要求,是最基本的美德教育方法。理太強調,任何成長都需要推動,不要以為孩子必需要做家務,他生來就會守規,毋須獎賞?這是落伍的想法。
父母不妨想一想,你的子女在哪裏最守規則?答案一定是學校,因為學校有時間表,他們要在指定時間內作指定的事情,故此,家中也要有制度,只要孩子作出良好行為,或完成工作任務,可以得到獎勵,換取零用錢或特別福利,相反就要失去權利。
對 10 歲以下的幼兒,權利不應是物質,可包括延長說故事時間、獲得最多獎勵者有多點話事權,可以優先選看心儀 VCD等。父母也可因應子女某方面的性格,應用訓練制度去推動他。賞罰有度是最有效的訓練,父母要說得出做得,孩子犯錯便要失去某方面的權利,包括物質、享樂時間,甚至應要受隔離,令其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。
此舉也可杜絕孩子凡事應份的思想,應份想法造成的後遺症,包括孩子無法忍受延遲滿足、不能分辨何謂需要(need),何謂奢求(want)、失去責任感、以為父母可以接受藉口等等。故她謂:「好父母不要好心做壞事,若你在孩子成年前,不能經歷成長的掙扎,學懂應有的技能,才到外面世界,你就不是幫他展翅,而是 『剪翅』。孩子沒有品格,最大損失是將來沒有朋友;家長也未完成為人父母的責任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