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其中一個城中熱話,就是要廢除 TSA。其實要不要考 TSA,我覺得並不太過介意。正所謂一雞死,一雞鳴;沒有最差,只有更差。反而重點應該放在教學的方法。我極之討厭 TSA 的原因,是見到一些學校過於操練,甚至變成是教學的基礎。這個對初小同學的學習發展,是有極大的問題。
簡單來說,我認為他們應該學的,是1+1=X,而不是X+1=2。用前者的方法打好基礎,遇到如後者的刁鑽問題的時候,惱筋轉一轉,自然會懂得回答。Jayson 三年級才接觸到 TSA 的問題,起初都覺得有點吃力。但當明白如何理解問題之後,都可以應付得到。
而用後者去操練和學習的話,除了過程令人沮喪之餘,當遇到不同形式的刁鑽問題,到底又能否解答得到呢?
TSA 本身是一個很自相矛盾的測驗,既叫你不用過份操練,但又不能不去操練。要考好 TSA 的話,我覺得一定要懂得考題的模式,才可以在限時之內,以應有的狀態去完成試卷。即使不用操練 TSA 的學校,也須要花時間去做一些 TSA 試題練習。可是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那班辦教育的人的腦袋真的不知是甚麼構造,把 TSA 的試題弄得越來越難,甚至超越了一般學生能應付給範圍。難道真的要分出高下才有意思,他們才願意收手?!
雖然很多家長都想廢除 TSA,今天的學校旅行中,偷聽到一些家長談論這個話題。出奇地,他們竟然不贊成取消 TSA。他們覺得作為一所私校,更有須要知道學生的成績。其他人可能會覺得他們都是一班怪獸家長。但我反而覺得這班接受了正向學習的同學及家長,本身對 TSA 不感壓力,加上能力所及,才覺得考亦無妨。可能這才是一個理想化的 TSA 的呈現。
簡單來說,我認為他們應該學的,是1+1=X,而不是X+1=2。用前者的方法打好基礎,遇到如後者的刁鑽問題的時候,惱筋轉一轉,自然會懂得回答。Jayson 三年級才接觸到 TSA 的問題,起初都覺得有點吃力。但當明白如何理解問題之後,都可以應付得到。
而用後者去操練和學習的話,除了過程令人沮喪之餘,當遇到不同形式的刁鑽問題,到底又能否解答得到呢?
TSA 本身是一個很自相矛盾的測驗,既叫你不用過份操練,但又不能不去操練。要考好 TSA 的話,我覺得一定要懂得考題的模式,才可以在限時之內,以應有的狀態去完成試卷。即使不用操練 TSA 的學校,也須要花時間去做一些 TSA 試題練習。可是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。那班辦教育的人的腦袋真的不知是甚麼構造,把 TSA 的試題弄得越來越難,甚至超越了一般學生能應付給範圍。難道真的要分出高下才有意思,他們才願意收手?!
雖然很多家長都想廢除 TSA,今天的學校旅行中,偷聽到一些家長談論這個話題。出奇地,他們竟然不贊成取消 TSA。他們覺得作為一所私校,更有須要知道學生的成績。其他人可能會覺得他們都是一班怪獸家長。但我反而覺得這班接受了正向學習的同學及家長,本身對 TSA 不感壓力,加上能力所及,才覺得考亦無妨。可能這才是一個理想化的 TSA 的呈現。
誰為功課鬆綁?
撰文:羅惠儀
欄名:親子廊
我們都不想小朋友成為功課奴隸——若沒有 TSA(全港性系統評估)及那些為考試操練的習作,便代表兒童可以愉快學習?
功課內容設計,多少主導學生的學習情緒。究竟有沒有功課,完全不用爸媽插手,既可令小朋友鞏固課堂所學,又可提升學習動機,自己愈做愈起勁?
只要走過救恩學校(小學部)每一年級的班房,都會很好奇,為甚麼這裏由低至高年班的學生,那麼喜歡自己份功課——張貼在門外的牆壁,是很尋常的術科功課,一年級繪畫自己面孔,用短句介紹自己,每隻字也用上不同顏色;三年級英文科寫食譜,學生會自己弄一碟食物並拍下來,再詳列每一步驟;寫詩寫短文,不用刁鑽題型,已可看出學生的語文能力、創意。「他們很喜歡繪畫,特別是低年級最喜歡加插圖畫,我們也任由學生創作。」校長陳梁淑貞說。學生不是做得開心,應不會花心機在這些細節上,是份份張貼在門外的功課也讓人感受到歡欣。
為考試調整課程
救恩學校屬私立學校,今年決定不應考 TSA。本身學校小一至小二無考試,至小三要應付校內外的考試,多少也給學生壓力,雖然學生整體表現達標。「我們強調學生的身心健康、創意,以及要處理學習差異……TSA 屬較機械化的學習評估,跟我們不同,較重視題型,由於是全港性評估,不會處理差異,對我們的學生來說,英文太淺,卻要花時間適應題型;中文卻很深,老師又要追趕令學生跟上進度,學生有學習差異,不能催逼,應有個人的過程、範圍。」學校一直在功課設計朝着創意學習方向,與 TSA 題型是兩回事,她覺得就算參加考試,也要對學生有裨益。「有人說,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做這種考試,不過,是否如香港學校有那麼多考測?很多學校以此做指標,用來反映學生水平向校董會交代……這方式弊多於利,學生哪有時間去玩?不是說這個考試一無是處,當中有分析,看個別題目的學生表現等。不過,看到學校、家長的反應,事實上最後會令孩子遭殃。」她舉例說,TSA 有口試,常規課程根本不會如此訓練學生。「編課程時便要調整,閱讀理解字數更多,我們因此要給多少少字數的文章讓他們適應……」機械式操練會扼殺創意思維,那麼,功課設計又怎樣加強學習興趣?
按個人差異學習
學校小一、小二的功課大多在每科課堂內完成,就算是六年級,回家的功課量預計完成時間最長約個半小時,只是好些學生會就喜歡的習作,花更多時間去做;考試前亦較少功課,讓學生溫書。而功課設計以貼近能力、興趣為主,主要讓學生有時間閱讀,亦是梁校長強調以閱讀來學習(Read to learn):不用做讀書報告,利用遊戲活動,老師自然會知悉哪位學生有閱讀習慣。「老師有教學生怎樣欣賞圖書,發掘閱讀樂趣,很自然學生會去睇,是學校配套令學生不可以不看書。」這種「功課」,是要學生有課餘空間才行。
梁校長說,課堂已有抄寫工夫,約一個詞彙抄 3 次教筆劃。「只要夠便可,不會因為高年級又會多些。機械化的功課,像抄寫、重覆做相類題型的數式,很沉悶單一,重量不重質。」每個年級的數學科,教新課題前有 Pre-test,當知道學生已懂得做一算式,便不會重複做,進入另一新階段,因此能按個人差異去學習。就算是高年級,數學也有剪貼如勞作的功課,目的是 Learning by doing:「學生動手做,能強化他的理解能力……這種設計是要掌握兒童學習模式才行,否則你操 100 條數,他第一條已做錯,會明白接下來的怎樣做嗎?……我們是即時評估學生,知他的能力,完全明白才再加幾條數回家做,鞏固他的理解能力。」
~ Lindberg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